掘金海工市場須防“殼制造”
2013-01-17 16:05:48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隨著船舶行業大洗牌的加劇,船舶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越來越多有實力的船企將進軍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裝備市場視為首要的戰略選擇,力圖在這一市場謀求新的利潤增長點。這從近期大型船企進軍海工裝備市場、吸納海工訂單、投資打造海工基地中可見一斑:揚子江船業(位置 評論 新聞)集團與梅納海工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價值3.4億美元的Super 16E自升式鉆井平臺(船型 船廠 買賣)建造合同;總投資100億元的招商局江蘇海工及修造船基地項目正式落戶江蘇海門。掘金海工市場,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建造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已成為這些船企的發展目標之一。不過,有關專家也指出,進軍海工裝備市場,船企要提高研發和配套能力,要實施精度管理,優化建造理念,提高市場競爭力,不要重蹈造船業“殼制造”的覆轍。
海工“門檻”考驗船企實力
與揚子江船業、招商局重工等企業類似,很多船企都想以海工裝備制造為“跳板”,現轉型升級。海工裝備制造業是一個既符合船企特點,又順應船舶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產業。由于目前傳統造船業處于低谷期,造船企業都期望通過開展海洋工程業務來改變自身經營狀況,甚至一些船配企業也試圖進軍海工設備領域,以尋覓訂單。
針對這一現象,有船企負責人表示,海洋工程裝備屬于高技術含量、高投入、高風險產品,要在該市場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從事海工裝備制造的廠商須配備完善的研發機構、完備的建造設施,具有豐富的建造和項目管理經驗以及雄厚的資金實力。南通一家船企的負責人對當前不少中小型船舶及配套企業進入海工市場的“三無”現象表示擔憂,他指出,“海工飯”不好吃,如果船企沒有技術儲備,那么就會成為一個簡易的組裝工廠;沒有經驗,接單都困難;管理水平低下,隨時會面臨“赤字經營”的風險。
南通中遠船務(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莊建軍也指出,與韓國、新加坡相比,我國在海工裝備的設計、配套及總體承包能力上存在諸多不足。一方面,主流裝備的自主設計能力不足,目前我國基本處于自主設計淺海油氣田開發裝備的階段,還沒有完全形成深海平臺的自主設計能力,特別是在海洋工程裝備的水動力性能分析、結構性能分析、工程管理技術、總裝建造技術等方面與國外存在明顯差距。另一方面,我國在海工裝備配套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配套設備依賴進口,高端配套設備均被國外供應商壟斷。
此外,我國已承接的海工裝備訂單多數為分包項目,大多數企業主要從事裝備主體結構建造,沒有總承包能力,對于新型高端裝備的設計建造更是缺乏經驗。比如,在深水浮筒平臺(SPAR)等新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我國至今未曾涉足。莊建軍指出,由于海工產品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進入的門檻很高,因此,發展海工裝備制造業要謹防重蹈造船業“殼制造”的覆轍。
優化理念實施精度建造
隨著船東對船舶建造質量的要求提高,在常規船的建造中,我國船企逐漸建立起了現代造船模式,進入精度建造階段。而與船舶產品相比,海工裝備產品不僅結構形式更為復雜,而且其承擔一些特殊作業和定位功能的大型配套部件均有高精度的規范要求。這就要求船企在進入海工裝備建造領域時,進一步優化精度建造理念,以更高的控制標準、更為復雜的測量方法和更精湛的建造技術,形成核心競爭力。
目前,我國同新加坡、韓國在海工精度管理上存在較大差距。以海工裝備的無余量建造技術為例,韓國處在最前列,其用分段無余量建造技術引領行業的發展;新加坡雖然采用較為粗放的生產設計模式,基本不掌握海工平臺主體的無余量建造技術,但豐富的建造經驗,使其在海工平臺建造的精度測量、數據處理技術方面領先。我國大型海工裝備企業絕大多數從事著船舶建造業務,正通過先進的設計和技術處理手段,將船舶無余量建造技術應用于海工裝備建造領域,但在測量技術和數據處理上仍有較大子提升空間。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在海工裝備建造方面,我國船企必須以現代造船模式為基礎,不斷創新理念和生產模式。除優化海工裝備的生產設計、引入船舶建造的“設計、工藝、管理一體化”原則、形成設計基準、規范出圖標準和輸出信息外,我國船企還需優化海工總裝建造方案,以總裝建造和模塊化建造為核心,推進預舾裝(產品庫 求購 供應),實現托盤化,按分段、區域模塊的要求依據項目進度完成產品的預舾裝和涂裝(產品庫 求購 供應),實施產品的階段性完整報驗,從而實現海工裝備的精度建造,縮短產品總建造周期。